让文物“活”起来 代代传唱“龙华故事”

2018/07/20

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上围艺术村是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观澜版画原创基地已成为粤港澳等地市民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观澜古墟,这个与东门老街、沙井清平古墟、沙头角老街并称为深圳“四大名墟”的地方,依然被完好地保存着。


今晚,观湖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即将举办京剧演出专场,这是深圳市2018年度戏曲类公益文化项目进社区下基层系列活动之一。在5月底、6月份,龙华区2018年“京剧进校园”活动已分别在同胜学校、观澜第二小学、新园学校举行了三场,这是龙华区对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所采取的其中一种方式。


6月份,《深圳市龙华区不可移动文物图志》出版面世,这本书把龙华区175处不可移动的文物点按建筑功能进行了划分和论述。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的范围,除了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外,还包括非遗和博物馆项目,龙华区想做的不仅仅是保护,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下活化利用,让文物能够凝固历史,传唱“龙华故事”的同时,也能照见未来。


古建筑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龙华区人文底蕴深厚,在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交汇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极具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了不可移动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博物馆。


不可移动的文物在龙华有很多:碉楼、宗祠、民居、墓葬、私塾、老围……这些文物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带着无数个故事流传至今。


走进观澜街道桂花社区,细细找寻下,你会发现,在现代楼宇中间,能找到清代嘉庆年间的客家民居村落——贵湖塘老围。现在的贵湖塘老围被一堵围墙“围”了起来。如果不留意,经过这条路的人们根本不会想到,就在自己的身边,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围墙外是现代建筑,围墙内,是沉寂下来的民居,和着微风在轻声吟唱昨日的故事。古与今、热闹与寂寞,互相映照,却不显得突兀。


距离贵湖塘老围500米左右,是观澜古墟,这个与东门老街、沙井清平古墟、沙头角老街并称为深圳“四大名墟”的地方,依然被完好地保存着。古墟里有200多栋古建筑房屋和高耸的炮楼,大部分的房屋被租了出去,成为了小商铺。清初的建筑,现代的商品,走在观澜古墟,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今年上半年,龙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启键曾就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保护性开发等工作进行过专题调研,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村落的活化,进行联动整治开发,提升文化价值。


与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思维不一样的是,龙华区始终肩负着保存城市文物及历史遗迹的责任。一边是加速的城市更新计划,一边是保护城市文物古迹不被城市更新的步伐所破坏,横在中间的是平衡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保护的基础上,对文物活化利用,是对不可移动文物最好的继承和发扬。近年来,龙华区典型做法是通过政府出资,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统一租赁、修缮及活化利用。在这方面,龙华有范本可循。


已经驰名国内外的观澜版画原创基地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在观澜大水田社区建设起来的基地,将古村落的环境和生态与现代版画艺术紧密连接在了一起,现代艺术文化的注入、生态环境聚集而来的人气,为大水田社区这片古建筑群注入了生机。“赏艺术、买版画到观澜;游田园、观美景到观澜。”版画基地已成为粤港澳等地市民旅游观光景点之一。这个集版画创作、制作、展示、收藏、交流、研究、培训和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版画基地,先后吸引89个国家900多位艺术家入驻创作,也由此赋予了古村落新的生命。


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上围艺术村,也是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曾经的上围村,一片破败景象:6座百年碉楼和50座客家民居几近荒芜、杂草丛生。今天的上围艺术村,改头换面,华丽转身。走进艺术村,以往破败景象已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墙涂鸦以及花草环绕。村子外车水马龙,高楼耸立,村子里却恍如“世外桃源”,别有一番舒适和宁静。


引进艺术家入驻,为持续打造艺术村名片实施特色生态花海景观计划……种种行为让古村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既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名片。这个曾经衰落、破败的村落,在今天又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并持续散发出独特的耀眼光芒。


目前,观澜古墟与贵湖塘老围已经纳入修缮开发计划,两个文物片区即将华丽转身。秉承着将观澜古墟和贵湖塘老围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商贸、文化于一体的具有浓厚客家民俗特色的古商业街和古民居”理念,未来这一片区将在延续龙华历史的基础上,翻开新的发展篇章。


非遗活动多样化把传统文化传下去


2017年9月,民顺小学迎来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舞麒麟、客家山歌、变脸等非遗表演走近师生群体。作为传承非遗的重要活动之一,“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9月份启动,全年共举办10场。“好玩,平时只看过舞麒麟表演,没有亲自体验过。”民顺小学的学生上台体验舞麒麟,感觉十分新奇。2018年5月31日,“京剧进校园”活动走进了大浪同胜学校,学生不再遥看电视里京剧演员的表演,而是由京剧老师帮其化妆,穿上漂亮的戏服,化身为京剧里的一个角色。这项从2018年4月启动的项目让学生更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培养了学生学习京剧艺术等传统文化的兴趣。


除了“非遗进校园”,2018年上半年,龙华区推出了龙华瑰宝系列——5部非遗纪录片,包括大浪大船坑舞麒麟、红釉彩瓷“满堂红”、观澜舞麒麟、观澜客家山歌以及望天湖传说。目前龙华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1项,区级1项。


最近,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拟定的《龙华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扶持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暂行办法》对不可移动文物、非遗以及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项目进行了细化。“可以说,这是全国第一个扶持面最广、资助范围最全面、标准最高的扶持政策。”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称,之所以这么评价《暂行办法》,是因为《暂行办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把文物、非遗、博物馆三大类纳入了同一个文件中。


扶持民办博物馆保留文化底蕴


在大浪时尚小镇艺之卉集团打造的百年时尚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近百年来的流行服饰精品。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清朝贵族服饰,官员正式场合的冬夏朝服,祭祀所穿的礼服以及汉族、满族妇女家居日常的秋冬常服……


百年时尚博物馆在今年的文博会期间开馆,馆内藏品惊艳了来参观的所有人,一件件精美的服饰诠释着百年来不同的服装文化潮流。在龙华区,现有8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2家、民办博物馆6家。6家民办博物馆各具特色,拥有极其珍贵的藏品。


周末或小长假,安排亲子同游博物馆,增长见识之余,也促进了亲子关系。“在我们出的《暂行办法》中,对民间博物馆的扶持力度比较大,对门票也有相关补贴,市民到博物馆参观,无须购买门票。”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称。


在龙华区的布局计划中,对文物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确保城市更新进程中,一座文物也不能少。只有保护好,才能充分活化,将其“用起来”。这些文物,不仅保留着龙华的底蕴,留存了龙华味道,也在代代传唱着“龙华故事”,传递着龙华精神。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