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画家、评论家朱蔓青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2018/07/20

生活无处不诗意

朱蔓青

“很多人只知道我写小说、散文、评论以及画画,其实我也写诗歌,而且这几年还写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觉得生活中无处不诗意,因为有诗歌,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15日下午,宝安文化茶座首次亮相宝安区图书馆,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外散文诗学会深圳分会副主席朱蔓青分享了她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她创作诗歌的心得。

诗歌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

在朱蔓青看来,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她首先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解释分析了“诗歌”二字。从字形来分析,“诗”字的篆体:左边是言字旁,跟嘴巴说话、表达有关,右边上部分是土字,下部分是个“手”字加一横,字形采用“手、一”会义。“歌”的篆书:左边由两个“可”字组成,可,肯,字形采用“口、丂”会义,“丂”同考,也是声旁,意思是气要舒出的样子。“口”字还是嘴唇的形状,“哥”是声音,取声旁。“欠”,像人张口打呵欠、气息从人头上发出的样子。朱蔓青说,我们的老祖宗非常有智慧,这样造字表明诗歌与土地有关,与手工劳作有关,并用一定的旋律节奏唱出来,就形成了我们理解意义上的“诗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才称为歌,即歌是合乐能唱的诗。

诗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可形象地表达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诗人需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孔子曾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农耕时代,人人都会作诗唱歌,而且一般都是临场发挥,机智应答,大家如果看过早期的电影《刘三姐》,就知道对山歌现场作诗的精彩,唱来唱去都是生活中的人和事。

诗歌可以给生活带来奇遇

随后,朱蔓青讲了多个因会作诗而给生活带来奇遇的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涉一次乘船去九江看望弟弟李渤,晚上不幸遇上了一群强盗。本以为自己倒霉到家了,没想到当他现场作了一首七绝《井栏砂宿遇夜客》后,强盗首领韦思明连连喝彩,不但没动他的行李,反而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赔礼,算是给他写诗的润笔费。这首诗的原文是: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它不但生动地反映了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因诗结良缘,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也很多。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备受尊敬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出生于富裕家庭,15岁时骑马不慎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24年。39岁时,她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勃朗宁被巴雷特的诗歌所打动,并爱上了她。他们结婚相爱了几十年,并生了一个儿子,而且这份爱情竟然使巴雷特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讲课现场,朱蔓青还请现场的读者一一朗诵了巴雷特的抒情十四行诗《我是怎样地爱你》《请再说一遍我爱你》以及勃朗宁回复巴雷特的《夜会》。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赵孟頫与管道升的故事很相似,都说明了诗歌可表达情意、化解婚恋危机。司马相如原本一贫如洗,与富家美女卓文君婚后恩爱有加。后来,司马相如官位升至中郎将后,喜欢上了另一女子,便写了一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简单家书给卓文君,以表明他另有新欢,想让卓文君知难而退。一代才女卓文君收到信后,立即明白此信的深意,从一到万,偏偏没有亿,无亿便是对她无意了。于是,她提笔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情书《怨郎诗》。司马相如看到回信后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

生活无一事一物不能入诗

朱蔓青解析了顾城的《门前》以及里尔克的《秋日》。顾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朦胧派诗歌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童话诗人”的他以一种柔弱的孩子气深爱着大自然中一切难以言说、超然神秘而又永恒无穷的美。他的《门前》虽是一首现代诗,但其精神内涵却继承着我国传统的诗心与文心: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无限中逍遥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间,遨游于长空飞云之时,从而获得精神的长驻与永恒。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是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的作品《秋日》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在作者心中上帝、人、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颇具劝诫含义。里尔克认为,写作“要脱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绘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这就是说,艺术无处不在,无一事一物不能入文,但是要秉持着一颗真诚的心来体验这一切。

最后,朱蔓青谈到了自己的诗歌作品,她一一解析了《回到2046的列车》《空谷》《琴声遥想》等。《回到2046的列车》的灵感来自于王家卫导演的电影《2046》。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文字跳跃的节奏,犹如切换的电影蒙太奇镜头,游走于记忆、承诺和时间,情爱与哀愁里,营造了一种现实、理想与梦幻交织的氛围。因为入了骨髓地喜欢王家卫的电影,所以她写起来特别有感觉。她还和读者们分享了她去年年底拔掉两颗牙齿后写下的《拔牙》诗:清晨三个白大褂合谋/二个士兵抵死抗御/金属器皿奏响钟磬之音/城池终于沦陷/不怕明枪,怕暗箭/连根拔起溃烂的根基/自己选择的劫数/含着血泪也要吞下去/治愈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带着疼痛的勋章活下去。最后她说,生活无处不诗意,情动于心,而形于言。写诗需要作者全情投入,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引起共鸣。

宝安日报记者左永霞/文通讯员聂兵/图

■现场互动

问:你是何时开始写诗歌的?你觉得自己能称得上诗人吗?

答:我从2013年年底开始写诗。其实我写诗可追溯至2004年甚至更早,2004年我刚买了电脑,学打字并在电脑上写作,我将自己以前的草稿以及创作的很多素材都存进了电脑里。不巧的是,我的电脑频频出故障,最后甚至连硬盘都坏掉了,我欲哭无泪,对创作一下子冷了心,消极过好一阵。2013年年底时,我突然特别想写,因为我的生活已成碎片,写诗歌更适合我,于是这几年来我就一直默默地写,并有多首诗歌作品在《青年文学》《诗选刊》《青春》等知名刊物上发表。其实在我心里,我把诗歌看得很重,我不敢轻易说自己是诗人,因为我觉得诗人的称谓很崇高,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问:你写了好多诗,请问哪首让你印象很深刻?写出来时自己感觉如何?

答:《琴声遥想》让我印象很深刻,那时刚听了一场音乐剧,在等公交车回家的途中突然有了灵感,到家不到20分钟就写完了,我非常开心、满意,于是马上发给我的一个好朋友看。这个朋友是位文学博士,专门研究现当代文学,她每晚10点必定上床睡觉,结果这次她一看到我的作品,说是滚烫的,比我还激动,马上打电话来跟我聊,我们一聊就是两个小时。我觉得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比自己开公司挣了钱还开心。宝安日报记者左永霞

■嘉宾诗作

琴声遥想

——听意大利钢琴家安东尼奥·克里斯托法诺独奏音乐会

琴声的瀑布倾泻而下

终于在记忆的河流里沉没

黑白琴键在仲春时节按下最后的休止符

在秋季咬到一枚涩果

欣喜地收到一封告别往日的信函

昂扬的琴声飞临云端

感恩菩萨的恩典,给我最好的

安排。经过生活的垃圾场

美妙琴声弹落灰尘

亲密熟悉的陌生人赠送一副面具

跳动音符从初遇的午餐拉开序曲

好吧,来清算一下彼此的前世

约定今生上演一出言情片

拿个最佳影后。得到一片治愈的药

音乐会结束。拨动爱的琴弦

黑夜的富饶,让我认领回原本自己的身份

一块顽石顺坡滚下,越过所有的过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