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皮书:深圳位居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第一

2020/11/05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1月1日讯(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10月31日,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3——大国治理之城市安全》,并公布了2019年城市健康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其中,深圳位居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第一。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正推动中国形成高密度、高强度、高流动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健康风险逐渐凸显。该蓝皮书在分析中国城市健康发展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基于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健康文化、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五维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状况。

根据城市健康发展水平评价结果,2019年,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广州、长沙、珠海、杭州、佛山和厦门等10个城市依次位居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其中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分别为1座、3座、5座和1座。但从健康发展水平的内部结构看,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各项指标得分并不均衡,城市的健康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37座城市处于相对健康发展状态,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2.85%,分别为深圳、上海、杭州、南京、长沙、宁波、苏州、佛山、东营、广州、绍兴、青岛、舟山、无锡、厦门、大连、镇江、珠海、龙岩、丽水、昆明、常德、南通、南昌、泉州、福州、株洲、绵阳、怀化、湘潭、铜陵、张家界、贵阳、鹰潭、中山、丽江和南宁。

该蓝皮书指出,与2018年相比,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短板”问题有所缓解,达到健康城市标准的城市增加了2个,I类亚健康城市占比明显提升,由15.63%上升至18.40%,Ⅱ类亚健康城市占比有所下降,Ⅲ类亚健康城市占比基本持平。Ⅱ类和Ⅲ类亚健康城市占全国城市比例仍高达68.75%,说明这些城市各个子系统之间尚未达到平衡和协调,健康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如何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各系统间的平衡协调是上述城市亟须解决的问题。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达到健康城市标准的城市维持在25%左右;中部地区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改善最为明显,达到健康城市标准的城市占比达到11.25%,I类亚健康城市占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III类亚健康城市则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的健康发展水平逐渐缩小;西部地区有5.57%的城市达到相对健康水平,超过60%的城市处于III类亚健康状态,而东北地区仅有1座城市达到相对健康水平,76.76%的城市处于III类亚健康状态,城市健康发展状况尤为堪忧。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北方多个省区和城市经济增长不景气,南北差距逐渐扩大的态势越发明显,中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也随之呈现出“南强北弱”的失衡格局。2019年,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仅北京1座城市位于北方,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北方城市仅占3席,排名前50位的城市中北方城市占10席。全国37座达到健康城市标准的城市中仅有3座北方城市,分别为东营、青岛和大连。综合而言,无论是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水平,还是环境质量、资源利用和城市健康管理,南方城市均优于北方城市。“南强北弱”的不均衡态势不仅体现在东北和东南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2019年健康发展综合排名上升最显著的前3位省区均来自于西南地区,重庆、云南、贵州相比2018年分别上升了4位、6位和7位,一方面得益于这些省区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2019年,全国GDP增速超过8%的省区全部来自于西南地区,分别为贵州(8.3%)、云南(8.1%)和西藏(8.1%),西南地区 GRP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已由2010年的10.8%增加至2019年的13.5%,逐步拉大了与西北地区的发展差距。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