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深圳?

2020/11/11

为什么是深圳?

历数40年发展,“深圳之问”由此诞生。

从过去的先行先试,到今天的先行示范,“深圳之问”的答案并不神秘。

改革、开放、创新,始终是核心词。

改革,这是深圳不变的使命。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自此,深圳经济特区担负起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路的使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40年来,深圳一直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用自己的个体探索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全局性的学习样本,经济特区由此成为重要的改革方法论。

站在4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特区的先行使命从未有过改变。中央专门为深圳量身定做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正是激励深圳率先闯入“深水区”“无人区”,继续为全局性的改革进行超前性、开拓性的探索。可以说,深圳的改革使命更为崇高、责任更为重大、意义更为深远。

开放,这是深圳成长的路径。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不仅把握住开放的先发优势,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城市代表,也在学习中引入先进元素,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承担先行示范重任的深圳必须走在前列。

刚刚结束的深圳市委全会,提出深圳要全面强化“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正是为了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在更大的格局中,深圳将着力打造开放“大平台”、交通“大体系”、经贸“大网络”、湾区“大市场”。如何先行示范?深圳更是提出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不断优化提升综合营商环境。

创新,这是深圳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获得总书记的认可,深圳就是以先行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发布的先行示范区文件明确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由此进入“科创双中心”的发展新阶段。基础研究发力源头创新,技术攻关瞄准“卡脖子问题”,成果产业化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金融“让创新插上资本翅膀”,人才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深圳全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40岁的深圳经济特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奋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蓝图绘就,奋力前行。

为什么是深圳?未来,“深圳之问”依然存在。

然而放眼当下,40年不惑深圳,正乘风破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