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布“四书一图” 保护并弘扬侨胞精神、增强侨胞中华文化认同

2022/05/07

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大鹏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实施侨务工作创新提质行动,最终形成了一批优秀的侨史文化研究成果,共“四书一图”,即《大鹏侨情文史研究报告》《桑梓情深、赤子丹心——大鹏侨情口述史》《大鹏港澳台及海外乡亲社团和人物简介》《追寻侨心侨迹传承家国情怀——大鹏侨情地点通览》和“大鹏新区侨情地图”,这些文化成果记载了广大大鹏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的苦难与艰辛、奋斗和善举,凝结着千百年来海外游子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历史记忆,在弘扬侨胞精神、增强侨胞中华文化认同、筑牢共同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月29日上午,大鹏新区侨史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大鹏所城举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副主任、市侨联副主席刘昕,大鹏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统战和社会建设局局长鞠晓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等出席发布会。

全方位凝心聚力

形成侨史研究“推进器”

大鹏新区创新工作方式,聚焦“侨史研究”,从上至下全方位聚力,高效推动侨史研究有力开展。一是强指挥。成立工作专班,新区分管领导任工作组组长,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邀请党史、侨史等方面专家、领导干部担任顾问。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督导研判,及时解决侨史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强协同。新区侨务部门负责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各单位根据工作职责积极协同,如宣传部门审核意识形态,组织部门、文体部门提供史料支撑,各街道办事处收集整理素材……最终达到以协作提升效率。三是强执行。新区侨务部门制定《大鹏新区侨务工作创新提质实施方案》,按职能划分工作小组,将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部门工作、岗位工作目标中,根据工作进度及时调整方向,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考核、件件有落实。

立体化调查研究

构建侨史资源“数据库”

立足新区侨乡优势,委托专业研究力量,链接辖区内侨界资源,推动侨史研究工作提质增效。一是精准定位。本次侨史研究以“大鹏”为空间定位,以“南宋末年”为时间坐标原点,研究内容包括大鹏华侨移民特点、红色革命、艰苦创业、守望相助、情系乡梓等,用众多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的“小”故事,讲述更美的“中国故事”。二是精细摸底。通过对辖区内涉侨资源的全面摸排,建立了大鹏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电子档案,并广泛征集侨胞侨眷意见建议,整理编辑998位侨民代表介绍,采访了54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侨眷和侨务工作者累计采集视频资料约1980分钟,文字材料超26万字。三是精细调查。以“文献归纳+田野调查”的调查模式开展文史研究,反复寻访线索,务求准确,共计收集文件123份、数码影像4016个,数字化整理实物照片751张,根据史料整理出97个侨情地点,并在去芜存菁、收残缀轶的基础上爬梳出重要数据方便后人研究。

多渠道宣传展示

释放侨史文化“价值量”

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展示传播,巩固华侨文史研究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深圳声音”、凝聚“大鹏侨心”。一是举办“大鹏侨史文化展”。五一期间,在深圳热门景点,同时也是“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大鹏所城举办“大鹏侨史文化展”,以图文、数字化演示等方式展示本次侨史研究成果,以提升大众对新区侨史的认识,提高其共同社会影响力。二是立碑竖牌强化保护。用立碑竖牌等方式,标识、保护好大鹏半岛各处侨捐、侨建、侨居、侨迹建筑等,并在“大鹏新区侨情地图”上明确标记,并为其中33个重点侨情地点配备了专业的讲解员,让感兴趣的群众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丰富内涵。三是数字化处理扩大传播。将新区97个侨情地点进行数据化、图示化和模型化的处理,开发导航功能,构建大鹏新区侨情数字地图,并配以普通话、客家话、大鹏话、英语四种语言的语音介绍,让更多远在海外的港澳同胞及华侨华人足不出户,就能重温大鹏“侨的记忆”。

供稿:大鹏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