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套巧做深港合作大文章

2022/06/30

深港双城,一河之隔,一湾相融,一水相连。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与香港接壤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由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和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组成,占地面积仅3.89平方公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合作区地处深港两地,有着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在深圳河南侧的香港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在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包括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福田保税区焕然一新,各类科研机构纷至沓来,一个个披荆斩棘创新创业的故事正在这片热土上悄然发生……

在合作区深圳园区这3.02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巧做港深合作的“大文章”。这里,正作为深港科创合作最紧密、最核心的地区;这里,正共享深港两地创新资源;这里,正成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乐土;这里,正在奋进新时代,谱写新华章!

制度“巧”创新

为深港协同扫除障碍

“合作区有着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带来了难度叠加的挑战。”在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看来,合作区要在科研体制机制上创新,不仅考验政府智慧,更要有国际视野,同时还需在深港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做好“巧”文章。

记者采访发现,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合作区联合港方一起出台了深港“联合政策包”,在深港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率先突破;在科创资源引进孵化方面,合作区在深港协同评审、孵化器协同运营等方面率先破题,一些国际前沿的创新项目在这里形成了集聚。

“服务香港,协同创新。”合作区自诞生之日,就被委以重任、寄予厚望。如今,在深港合作、制度创新、园区开发、项目集聚等方面形成了“1+3+10”的标志性成果。“1”是指2021年9月,深港双方签署的《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3”是指签署制定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投入使用首个深港联合办公室,规划建设首个由港方主导运营的科学园区;“10”是指先后引入了5所香港高校的10个优质科研项目。

合作区的制度创新,着重围绕内地与香港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从制度层面,扫除制约深港协同创新的障碍。2021年4月,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商事纠纷调解水平,合作区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填补了合作区仲裁领域的“空白”,首批8个港澳知名仲裁机构已入驻办公,为企业提供国际化的“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有力保护合作区的科技创新成果。

资源“巧”整合

香港青年创业尝甜头

合作区内,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就坐落在大厦19和21层,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为香港青年来深创业提供孵化加速平台。

“五年来,我组建的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系统团队已经由当初的几个人,发展为80多人。”显扬科技创始人丁克2018年入驻工场,是第一批到河套合作区创业的香港青年之一。“香港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前沿技术,但真正要落地为产品,还是得依靠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大市场及完善的供应链。”丁克深知,只有“巧”用深港两地资源,才能加速孵化科研成果,尽早实现创新创业梦。

丁克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及自动化系博士毕业后,来到合作区创业。“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在合作区,生产基地及工程中心设在佛山,佛山有很多汽车制造、家电制造厂需要用到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目前我们多个三维机器视觉系统项目被评为当地示范项目,为大湾区制造业产业升级作出了贡献。”丁克期待有一天公司能够在港交所或深交所上市,成为从合作区走向世界的上市公司。

“在深圳,可以最快把研究从实验品变为商业化产品。”来自香港的何耀威来合作区创业四年,目前创办的科技企业进行了四轮融资,首款产品已经上市。

这批用巧思整合深港两地科研资源的香港青年,已经尝到了在深创新创业的甜头,他们,率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潜能“巧”激发

国际科研企业纷至沓来

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差距在科技创新,最大的潜力也在科技创新。张克科认为,合作区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在以制度创新引领深港合作的同时,只有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激发科创潜能,才彰显出独一无二的特殊价值。

“合作区内首套境外科研设备入境,20分钟以内就可以完成所有通关手续。”据了解,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方面,得益于中央有关部委和香港的大力支持,合作区在科研人员、物资跨境流动的便利性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安排。

随着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一批批香港高校优质学科项目、具有港澳背景的科研企业纷至沓来……

目前,合作区已经紧锣密鼓落地了一批高水准、国际领先的科创团队、科研机构。香港城市大学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深圳福田研究院,专注电子显微镜领域的攻坚。从设立之初几个人的“小团队”,一年内迅速发展为现在超过100人的“大团队”,成功研发了我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

来源:深圳商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