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10/28

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2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林捷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发展擘画蓝图。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关键时期应当有关键作为,要以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姿态,认真谋划好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确保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取得决定性进展。

发挥好创新引领、开放示范和产业协同带动作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明确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

刘祥表示,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度召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明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圳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引领、开放示范和产业协同带动等方面。”刘祥表示,深圳是我国重要的创新高地、开放门户,产业体系完备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优势突出。在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中,深圳应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在规则对接、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开放经验,推动城市间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通过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提升整个城市体系的产业竞争力。

面向“十五五”,刘祥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一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大湾区层面要打造跨江发展轴,在深圳都市圈内则统筹轨道建设,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为产业协同、人口流动创造条件。二是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框架下,加强与香港、广州等地科研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深圳都市圈,以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成立科学联盟,促进深莞两地人才、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高效衔接。三是促进产业协同布局,依据各地产业基础明确定位,形成差异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四是大力推动“飞地经济”发展,探索“正向飞地”与“反向飞地”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打造高效、韧性、安全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聚焦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内涵式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面向未来,深圳必须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刘祥表示,在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中后期、“大城市病”频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城市内涵式发展成为核心战略取向,“这是我们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对过往外延式发展模式的主动扬弃。”

刘祥认为,内涵式发展聚焦于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存量空间效益,缓解职住失衡等问题;在经济上强调创新驱动,摆脱对传统要素投入的依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注重提升治理水平,保障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居民幸福感。“这一战略取向契合城市发展规律,顺应经济发展阶段转变需求,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锚定方向。”

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走在前作示范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

深圳正锚定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因地制宜谋划推进城市工作。深圳在“十五五”规划中应注意哪些方面,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新期待?刘祥提出了科学推进城市更新、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等四方面建议。

“深圳要通过高质量更新推动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增强城市韧性、活力与宜居性,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走在前、作示范。”刘祥建议,要注重科学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进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和功能提升等多模式更新,严格保护历史风貌,强化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与绿色低碳理念融合;要用好综合改革试点赋予的自主权,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领域持续创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此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增强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的能力。

返回列表